立平 - 中文

关于学前班教材构思的说明
马立平 2008年5月15日

缘起

      《马立平中文教材》学前班的安排,是通过儿歌教授汉字,使得初学汉字的一年级学生很容易入门。但同时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许多四、五岁儿童的家长,因此也执意要让他们的孩子进入一年级。殊不知,这个看似平易的入门后面,是为六岁以上孩子设计的坡度陡、进度快的学习旅程。为了让六岁以下儿童的家长不要硬让孩子进一年级,我决定在一年级教材前面接出一段学前班,以缓解家长的迫切心情。

听读游戏识字法

       什么样的方式,比较适合六岁以前的海外华裔儿童学习中文?我研究了国内盛行的各种幼儿识字法,最后选中由天津教育研究院谷锦屏创造的“幼儿听读游戏识字法”。我觉得,在名目繁多的各种幼儿识字法中,“听读游戏识字法”这是幼儿学习汉字和汉语的最自然、最有效的方法。

        顾名思义,“听读游戏识字法”有四个要素,一是“听”,二是“读”,三是“游戏”,四是“识字”。前三者是途径,后者是目的。在前三者中,“听”和“读”是必要条件,“游戏”是充分条件

        “听读识字”的根据,源于一个许多家长都经历过的现象。细心的家长都会注意到,幼儿对我们的声音有特别的好感。孩子们喜欢听我们一遍一遍地重复一个他们熟悉的故事,而且很快就能把故事背下来,甚至还能指出我们在重复过程中说“错”了的地方。

       同样,如果我们给不识字的幼儿念一本有字的书,孩子会很容易地记住我们所念的声音,并且能够根据所记住的声音,回过去“读”书上的字。读的遍数多了,自然地就认得了书上的一些字。很显然,幼儿是根据已经记住的声音,再去辨别书上的字,最后学会了认这些字。


       “听读游戏识字法”原初是为中国国内幼儿园设计的课程,其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幼儿园的老师,每天用15-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拿着课本,听录音里念的课本里的内容(儿歌、小故事等)。以若干篇课文为一组,每天听一遍,同一组内容连续听一个月(大约20遍左右),再换后一组内容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每一组内容听读数遍后,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录音念课文,这时候,让他们用手指指读,帮助他们学认文中的汉字。

听读”之余,老师每天带学生用相关的字做一些小游戏,巩固和加强幼儿的汉字学习。

对国内“听读游戏识字法”的一点修正

          在我看来,国内的“听读游戏识字法”从理论到实践都已十分完善。在海外周末中文学校使用,所需要的修正可能有两处:

一、国内课文的内容,多不太适合海外儿童,需要进行调整。

二、游戏部分,对教师的专业性要求较高,海外周末中文学校较难做到。实在做不到,只能放弃游戏,好在“听读”是核心,是必要条件,而“听读”部分一般成人都能带领儿童完成。

       此外,生活在国外的华裔儿童还需要学习中文语言,培养语感,所以周末中文学校学前班教学中还需要补充学说简单中文的内容。


       目前斯坦福中文学校采用的学前班教材,以我根据“听读游戏识字法”的原则编的《儿歌》为主体内容,配有录音、字卡和简单的平时作业和暑假作业,帮助幼儿作好进入一年级学习的准备。

       根据我们的经验,用《儿歌》进行听读识字的海外儿童,一个学年下来多的可以认汉字300多,少的也能认200个左右。我们的教学没有测验,不给压力,能认多少是多少。主要是让儿童接触到相当数量的汉字,能建立起对汉字字形的整体认识,即使不能逐个认出,也对将来的学习是非常有益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