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平 - 中文
考试设计
马老师 pt 1: 为什么考试?(9分钟) | 马老师 pt 2: 复习课与考试的预备工作(13分钟) |
马老师 pt 3: 考试细谈(18分钟) | 马老师 pt 4: 考卷(3分钟) |
如果您有兴趣成为认证教师,请登记教师认证账户
非常感谢马老师视频中的指导和阐述围绕考试与教学方法手段间的密切联系,以及对学生学习一环扣一环进步的提示,使我受益匪浅和由此得到在教学上的启示!在开学前得到这些信息和对考试的进一步认知,对我在教学和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增加学习的兴趣和如何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的内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帮助。
期待马老师能提供更多的教学经验视频解说,由此而对马立平教材有更深刻的理解而提高教学方法,让孩子们爱上学中文!希望尽快成为认证教师而全面地了解和运用马立平教材,结合相应的教学方法让学中文的孩子们收益!
谢谢马老师!
王珏
牛顿中文学校
我在社区的中文学校做义务管理学校的工作多年了,今年开始接受一个新的挑战,当一线的老师。
我们学校是澳大利亚堪培拉地区第一家引用马立平中文的学校,我个人很喜欢马立平教材,对马老师的理念也非常认同。视频对我这个新手老师启发很大,我会努力运用,教好我的学生。谢谢马老师。
MLP教材中的词汇量在海外中文教材里算是非常丰富的,教学手段课后作业也多样化,怎么巩固好学生学到的中文知识点呢?对老师来说,考试是掌握教学节奏的手段;对学生来说,考试和复习过程中的词汇复习和课文复习的确是提升学生知识积累的方法。在海外这个没有大的中文语言环境的背景下, 孩子们学习中文的过程中往往是“狗熊掰棒子”,右手掰一个,放在左腋下夹住。然后右手再掰一个,张开左胳膊,将新掰的玉米夹住(原来的那一瓣玉米已经掉了)。结果一大块玉米地地掰完了,也就只得到一瓣。几周一次的考试可以集中强化一下之前所学的词汇和知识,老师根据学生的成绩来调整自己教学进度的快慢深浅,检视修正自己的上课方式和形式, 兼顾到学生的参差水平 , 我觉得这就是我们考试的真正目的。
看了马老师的这四个视频,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我非常赞同:要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应该让考试成为教学、“提学生”的有机环节,让考试帮我们更好地 掌握教学进程,控制教学节奏,强调教学活动的本质。
平时寓教于乐,让孩子们爱上学习中文。要前紧后松,考试前,大张旗鼓,让孩子们高度重视学习和复习,考试时,我们批改卷子“要稍微有一点儿弹性”,在了解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有点成就感。教学真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
希望以后跟各位老师多多分享,多多交流。
非常感谢马老师!
非常赞同马老师的考试理念。阶段性考试,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所学知识,是为了下一阶段更好的学习新知识。多种形式复习,提升学生兴趣,考试形式外紧内松,让学生通过这个过程体会到最后的成就感,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马老师也谈到了关于家长配合的问题。家长是否关注学生的学习,最后的结果很不一样。这些都将对我新学期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谢谢马老师!
看过马立平老师关于考试的介绍及功能的视频我觉得受益匪浅,体会到考试(口试和笔试)对于海外中文教学的重要性。考试不是要难住学生,让他们产生厌学的抵触情绪。考试是衡量我们教学效果和控制教学节奏的一种重要方式。考试的最终目的是给老师正确直观的教学效果的反馈和让学生学有所成的“I made it!”的成就感。考试的最终结果来源于老师量体裁衣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更得益于学生和家长的在家里的复习预习配合,以及家长抓紧每周在家的作业督促完成和听写准备工作。就如马老师说的“前紧后松”“外紧内松”的原则,抓好平时的小测验,听写,准备好充实的复习课,考试时学生才会信心满满,考完心情愉快,心里满是学好了中文的成就感。
很认同马老师的考试理念。考试不是为了设门槛,而是为了纵向发展。考试运用外紧内松的理念,大张旗鼓地让学生准备,但是考试本身比较轻松。很适合在美国的华人小孩。谢谢马老师和马老师团队!
看过马立平老师的视频,我觉得受益匪浅,非常认同马老师对于考试的作用的观点。个人认为,无论采用怎样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其目的都是促进学生的学习。采取外紧内松的考试形式, 增强家长配合参与学生的学习, 这些方法都将对我新学期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谢谢!
马老师对继承语教学现状的观点,我深表赞同。所谓“取法乎上,仅得乎中”。设立了高标准,不必苛求百分之百完美的回报,但结果也肯定比不设标准或者标准中下要好。我想马立平对教材的设计,其备考、考试及评卷中所倡导的“外紧内松”正是基于这一想法。
缺乏了语言环境和学习动力的继承语学习,对于学习者本身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只有有了内在驱动力,才能激励学习者克服语言学习的艰辛,坚持不懈,通过日积月累的词汇、阅读和写作,抵达跨越语言界限的境地。所以,我们作为教师,是激发维护并且推动这种内在驱动力的人。我们的目标是激励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成绩,激励他们继续前行。所以我们设立的考试,应该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和回顾。通过复习,巩固所学。通过考试,激励成就。正如马老师所说,考试不是为了为难学生,让他们有挫败感,而是让他们有一个阶段性的回顾,看到自己取得的进步,并受之鼓舞,继续前行。
我非常欣赏马立平教材。这套系列教材的编选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并进而通过点滴语言学习,让学生得以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知识。语言是一种载体,学习语言仿佛学习逐步驾驭一种交通工具,在这个艰苦积累的过程中,作为学习者也会逐步体会到渐臻自由之境的快乐和成就感。
Xiang Li (Albany Chinese School)
非常感谢马老师视频中的指导和阐述.我最认同的是: 家长的配合, 家长是否关注学生的学习,最后的结果很不一样.考试的最终结果来源于老师量体裁衣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更得益于学生和家长的在家里的复习预习配合,家长督促孩子们每周在家的作业, 全程陪伴他们,能让孩子门对中文更有亲和感.
谢谢马老师的视频给予的教学支持和帮助,期待成为认证老师,得到更多的学习资料,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认真的看完马老师讲解关于考试和复习的视频后,感触颇深。
虽然在国内做了十几年的教育,然而马老师对于复习、考试的看法赋予了我新的理念。
确实,考试不是为了考而考,而是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掌握教学的节奏,是“提学生”的一个教学环节,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就感,我非常认同马老师的观点。
不仅如此,在视频中还明白了在本套教材中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愉快教学。让孩子们感受中文的语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中国的传统文化。
感谢马老师无私的分享,让我学到了宝贵的经验!
观看了马立平老师关于MLP中文考试的理念与设计的讲座视频——《让考试成为教学手段》,受益良多。
我曾在国内有几年的教学经验,但今年才有机会成为继承语教学的一位新老师。初次接触到MLP中文教材,让我感到耳目一新。无论是字词的选汇,课文的编排,还是作业和考试的设计,从理念与形式上,都与传统的中文教学有很大的不同,需要老师,尤其是有着丰富传统教学经验的老师们,做出审思和调整,以适应不同的学生群体、语言环境带来的教学要求的变化,迎接在汉语文化移植栽培和继承发扬过程中的各种挑战。
在讲座中,马老师基于继承语教学的目的和特点,提出MLP中文教学中的考试设计应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变横向比较为纵向鼓舞,让考试成为教学的一个有机环节而非优胜劣汰的手段,并以此掌握教学的节奏,强调教学活动的本质,实现由传统的“考学生”或“放学生”到MLP中文“提学生”的转变。
如何让考试成为“提学生”的教学环节呢?马老师从各个方面和细节进行了详尽的阐释:复习应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涵盖词汇复习和课文复习,利用游戏、竞赛、朗读和课文迷你剧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不知不觉投入到学习复习当中;口试笔试并重;复习和考试外紧内松,前紧后松,张弛有度;在考试题型、难度设计和试卷的批改中把握好度,让学生都能在学习和考试过程当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并强调鼓励家长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的重要性。此外马老师还对中文教学中容易被忽略的细节进行了说明。
一言以蔽之,MLP中文教学注重营造学生在学习体验中获得的成就感,并将此转化为继承语教学中教与学双方源源不断的动力。让我们一起为汉语文化在海外的传承和发扬而努力。
作为一个新老师,很高兴能够在开学前看到马老师关于考试设计的分享。非常感谢马老师视频中的指导, 阐述了考试与教学方法之间的密切联系。真的是 受益匪浅。谢谢。
教马立平已经4年的时间了,从自己的经验来说,马立平考试系统让我的教学变得非常的有效率。一步一步的来,紧凑而有节奏。就像马立平教授说的考试是帮助学子们学习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我们是用考试是推动学习的积极方法。给学生们考试之后,作为老师就知道他们掌握了多少以及在下次教学的时候是不是要换一种方法教学。听到讲述复习课文那一段,迷你剧对于学生理解课文非常的有帮助,而且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的高,甚至我们还搬上了春节的节目表演,非常受到欢迎。通过考试可以看到马立平教材系统教下来设计的每一步都是有其目的和目标,从而帮助学生从心理和能力在中文学习的路上都有提升。以帮助学生们达到他们的学习目的。
我教过八年《中文》,马丽萍这套教材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有趣和生动。政治因数相对来说较少, 让孩子更容易理解。 课后的阅读量大,也让孩子们更多的接触中国的传统文化。马丽萍教材有很完善的技术支持, 资源也多。对我们新来的老师比较顺利地进入教学状态。看了马老师的这四个视频,受益匪浅。希望以后会在实践中, 提高我的教学水平, 让孩子们更爱学中文,也能更轻松地学中文。
谢谢马立平老师精彩的讲座。在美国的孩子们学中文的确不易,提升学生的兴趣,自信心和课堂参与感是始终要加强的。学生要想学好中文,使用优良合理的马力平教材是一切教学的开始,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很重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是途径,学生们认真好学的态度是基础,而家长们每周的督促是必不可少。考试前的家长参与帮助学生们复习,既让学生们看到家长对学中文的重视,同时也实际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学习的困难。讲座里提到考试不是目的,不是门槛,而是帮助学生们成长,这个战略要点很重要。其目的是让孩子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后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更有动力去学中文和使用中文。非常感谢马老师的真诚分享!
感谢马老师的分享。赞同马老师的观点。对考好的期待和考前的小紧张能促进学生认真复习,巩固知识。让学生因为自己学习的知识而产生成就感。所以考试是教学的一个有机环节。考试像一个节的比喻很生动形象。
谢谢马老师的指导。把考试作为八周后的总结和提高,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我这个新手老师受益匪浅。接下来我会把这个概念用在我的教学中,帮助孩子们提高中文水平。非常感谢!
我认真地观看了有关的视频,有以下五点感受:1.马老师提出考试是“提学生”的重要环节,而不是“放学生”,更不是“压学生”,这与传统的应试教育形成鲜明对照,这是提高学生学习中文积极性的重要教育理念。2.马老师提出要重视课后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查,重视平时每节课的小测验。我曾做过6年的中学语文教师,深有同感。平时抓紧,善于积累,是学期末考试取得成功的基石。3.马老师提出“统一设计考卷”的理念和方法,很值得赞赏和提倡。这是由中文学校教师队伍流动量大的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考卷,统一教学标准,能够帮助缺乏教学经验的老师弥补经验的欠缺。4.马老师提出“口试不能放松”,既要学文字,有要学语言,这是海外华裔子弟的特点决定的,也是海外中文教学与中国本土中文教学的很明显的不同点之一。5.马老师提出考试题型的设计要与平时练习的题型一致,使得学生们能够熟悉,能够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这与马老师提出“考试是提学生的过程“的理念遥相呼应。总之,看完全部视频之后,受益匪浅。很感谢马老师在中文教学上为我们做出的卓越贡献。
对考试一词妙语如珠的精辟阐释:听完马博士“考试设计”的感想
郑老师
HCS-TC 三年级
楔子
就因是妙语如珠,把我的前言给省略了。提起我的楔子比起马博士的妙语简直逊色极致,就直接说好了。
“借用东风”
这个典故的由来,说到当年诸葛亮知道利用何时是最佳时节,何地是最好形势就将原占优势的曹操大军,被处于劣势的东吴小军,大败而归。为什么?其实曹操大败后,再研究查看易经,气候形成的前后因果时,竟然大笑起来。原来,东南风本来就有的,自然生成的事不需要做作假借,只是我曹操当时不知啊。同理,考试本来就是一种无形的门槛,学生自己,老师双双都容易因此形成紧张情绪:校方会不会因此“选择”我续聘;学生会不会因此遭受到“淘汰”。真的考试不理想,对老师学生都没面子。如果老师在考试前能掌握住最佳时节,最好形势等因素。例如,学生状态,家长期望,校方效能,考题内容,考时考地等各个客观因素,教师一旦确实掌握了大好时机,迎着徐徐吹来舒服的东风时,就像诸葛借到东南风无往不利,而学生一定“考”到成功。为什么?考试本无可免,只是老师不知道“借用东风”的道理,不知道学生真正学习。
“比翼双飞”
至于学生的学习学会了没?老师可以从口试笔试两方面着手得知。这两者就像两对翅膀。翅膀挨着翅膀叫做比翼;两对成双飞;成对一并飞叫做双飞。把考试分为口试与笔试,比喻双飞再也恰当不过了。口试着重的是口说部分,重于言;笔试重视的是表意,重于意。言语表达,词不达意,怎么啦?听不懂是最基本反应,最严重的是答非所问,对牛弹琴牛不懂啊。
“扎口袋节”
啊?对不起,请再说一遍。就是不懂,这样反复的过程中可知学生学到了某一段点,老师会感觉到学生已到另一个瓶颈或是另一境界,老师需要敏锐的知觉可以在这点上综合做了一个环节,做一个缩口处,扎口袋节,让学生有个消化,喘息过程。形成了一环节后,这样做的一个步骤是为了下一节孕育而生。为什么每每一单元教完后就有小考,想知道学生的底线,如同竹子的每一节,它是要借着原来前一节的出生才再有长出新的另一节,竹子才会越长越高,节节高升啊。
“语感能力”
竹子的成长是最自然不过的,犹如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也是不知不觉迅速地,直接地经过本身的体会,吸收,分析,理解经验中发展出。所谓的语感就是与这种经验法则有密切关系。换言之,学生在他周遭的生活经验里,在他内心里面潜意识的经验,以及在他小小心灵的情感世界经验里,几乎与视觉,听觉同步里一起发展,甚至触觉感悟到了。马博士说到学生们在国外学习中文的语感这方面最欠缺,也相当有难度。因为我想语感的培养是经过长期犹如她说过的“马拉松”似的赛跑一样,加以反复的演练加训练而得。潜移默化,非得强求。
结语
为要使学生达到考试轻松,简单,愉悦不紧张应试的效果,老师的锁口建立小环节,让教学能以小单元小单元持续不断进行方式,师生两人的默契彼此建立教与学微妙的关系,这其中关系有如比翼手拉着手,同时跃起比喻双飞,以强辅弱,亦是老师,也是学生,考你也考我,口述及笔谈,双双爽爽一口同声齐扎口,以便未来跳跃的更高,更远,节节攀升。经过如此螺旋式上升,任其自然长期熏陶下,言和意两者并重又得兼,语感自然而然而生及齐全具备。学生也对语言文字产生丰富的直感与兴趣。以后,遇到任何的阅读,写作,表达的事都能抓住中心思想,甚至敏锐到,达到捕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境界。无论需要文字理解亦能到位;遑论表达及运用。那考试从此高枕无忧。